世界卫生组织(WHO)今年初决定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相关规定将自19日起生效,WHO将通知世界各国政府,将游戏成瘾纳入医疗体系。WHO表示,游戏成瘾的症状包括:无法控制地打电玩(频率、强度、打电玩的长度都要纳入考量)、越来越经常将电玩置于其他生活兴趣之前,即使有负面后果也持续或增加打电玩的时间。WHO称,相关行为要持续至少12个月才能确诊。
我们首先要懂得游戏成瘾的意思。并不是说,所有玩游戏的人都是潜在的精神病患者,也不是说,一个人玩游戏时间比较长,就可以被医学定义为成瘾,甚至不是说,一个人有可能游戏成瘾,就一定需要治疗干预。更不能认为,游戏就是电子垃圾或电子毒品。
比如,我们都知道有人酒精成瘾、吸烟成瘾、甜食成瘾,但是,大多数人在喝酒吸烟吃甜食时是可以自控的,即使偶尔喝醉,或有人醉驾伤人,或有人戒不掉抽烟的恶习,或有人控制不住吃零食越吃越胖,但全社会都不会把酒精、香烟、甜食看成是闻之色变的毒品,也不会把一般意义上的爱喝酒、爱抽烟、爱吃甜食看成精神疾病,一定要去脑科医院治一治。
然而,游戏不同。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创造过一个“科技三定律”“1)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2)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3)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很多网友曾套用这个科技三定律来调侃:“1)大多数我出生时已经有的流行文化都是陈旧老土不值一提的。2)大多数在我10-30岁之间诞生的流行文化都是无法复制的经典。3)大多数在我30岁之后诞生的流行文化都是愚蠢肤浅,幼稚可笑的。”游戏亦可以套用,“1)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游戏都是稀松平常的。2)任何在我年少时玩儿的游戏都是无可比拟的经典。3)任何我不玩游戏以后孩子们才玩儿的新游戏都是垃圾。”
其实不管是游戏还是别的什么,大部分人都是可以自控的,真正到达精神疾病程度的只会是少数。很多人休闲会打牌打麻将,但是真正陷入赌博而不可自拔的,终究是少数。最近世界杯,不少人看球的时候,会小小地赌个输赢,买个足彩什么的,但是,大多数人也会在合理范围内,输了要跳天台的也是少数。
我的意思是,当游戏成瘾被列入精神疾病范畴的时候,要严肃和谨慎对待。
第一,不要将游戏成瘾泛化。世卫组织说的成瘾,是需要经过严格标准和时间长度的诊断。精神疾病,不是你说谁有病,谁就有病。但问题在于,精神疾病又恰恰是很容易被人模糊的。曾有一帮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家装病被精神病院收治,所有的假病人一入院就立刻停止装病,并且理智的要求出院。可惜,只有一位假病人被允许出院。其他人不仅被收治,而且他们的一切行为都被看成是某种症状。比如,他们因为研究需要,所以拿本子随时记录下入院后的生活,包括医生的用药,于是,他们的写写写在护理记录中是这样描述的“患者出现写作行为”。等到他们都被允许出院了,出院记录上写的也是,他们都得了“精神分裂症缓解期”。尽管他们装病入院这个过程是很有争议的——因为医生很难判断你是不是装的,但是,他们证明的另一个问题却是实实在在的,那就是,一旦一个人被贴上了精神疾病的标签,很难被纠正,他做什么都容易被归类为不正常。
第二,游戏成瘾的症状需要严格判断,游戏成瘾的原因更需要仔细分析。
如果一个孩子和父母关系恶化,总是被父母否定和打压,自尊心受到伤害,既而在游戏中寻找成就感和安全感,那么,病的可能就不仅是孩子,而是亲子关系。但是,如果父母不懂得反思,总认为自己无辜又无奈,那么,最省事的方法当然是怪罪孩子不听话,怪罪游戏是恶魔。
在世卫组织对游戏成瘾是否该被纳入精神疾病的问题上,一直有反对的声音。反对者就曾指出,并不是所有沉迷游戏的孩子都是因为游戏本身的问题,很多研究提示,存在游戏成瘾问题的人往往合并其他问题,比如抑郁、焦虑、社交障碍、注意力缺陷障碍等等。游戏障碍可能是其他精神心理问题的表现,而不是单独的问题。
(“戒网专家”杨永信电击治网瘾)
第三,游戏成瘾既然被纳入精神疾病,那么,治疗就必须专业。然而,专家表示,目前中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并不算深入,诊断标准、治疗体系都还没有成熟。也就是说,短期内就能开始诊断和治疗可能不现实。但正规专业的来不及,那些旁门左道就会兴盛。比如,那些声称能治疗网瘾的机构,真的掌握了诊断的标准和治疗的能力吗?所谓电击、军事化管理、体罚,真的能戒断网瘾吗?既然“游戏成瘾”已经被纳入精神疾病了,那么,所有不具备执医资格的所谓社会机构,擅自诊断和治疗游戏成瘾,算不算非法行医?恐怕就不能再躲在教育培训的名义下了。(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